尽管行业持续低迷,但武钢仍在低调扩张。 日前,武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湖北省投资公司将其持有的鄂钢公司国有股权无偿转让给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集团),这意味着武钢集团对鄂钢公司的控股权从以往的77.6%变为全资控股。 “虽然是无偿转让,在这个时机转手给武钢,对武钢来说仍有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指出,鄂钢长期亏损,这对本来就很艰难的武钢来说,包袱有点沉重。 这个“包袱”省国资委早就打算让出去了。一国资系人士透露,鄂钢隶属于湖北省国资委,其股权一直由省国资委旗下的湖北省投资公司持有,早期,省国资委就通过无偿转让的方式,将鄂钢的控股权转手给了武钢,但这些年下来,鄂钢并未真正被盘活,且亏损还在加剧,对湖北省国资系来说,其继续持有的意义也不大。 不过,全盘接手后,武钢集团对鄂钢的话语权更加集中,或许能挽救颓势,另一国资系人士指出,此番将鄂钢全盘转给武钢,主要是为了鄂钢的发展,让武钢留有绝对、单一的话语权,在企业发展的各项决策、方向把握上更有利。 对此,5月21日,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透露,集团将对鄂钢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将其产能规模从以往的500万吨,缩减为300万吨。此外,将其产品结构进行升级。 鄂钢公司前身为鄂城钢铁厂,地处湖北省鄂州市,其成立于1958年3月,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鄂钢公司一直作为湖北省地方钢铁企业,在湖北的钢铁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作为老字号的钢铁厂,其产品工艺、品质和设备等都停留在老字号阶段,“其主打产品主要是螺纹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上述省国资委人士指出,当时的湖北还有汉阳钢铁厂、襄阳钢铁厂等同行,其主打产品也是螺纹钢,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下,鄂钢的经营业绩不佳,市场份额也不突出。 2004年,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在湖北,这种行业整合也在加速进行。当年11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鄂钢公司与武钢集团筹备联合重组为武钢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次年1月,湖北省国资委启动两大集团合并重组,此后,这一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初期武钢和湖北省国资委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此后,经过股权稀释后,双方的持股比例变成77.6%和22.4%。”上述国资委人士回忆,武钢集团控股鄂钢公司后,对其设备进行了系列的更新,并在技术、工艺等方面着手改造,此举让鄂钢公司的主营业务开始转向长材,产品涵盖宽厚板、棒线材、板带三大类。 在这种局面下,截至2010年底,鄂钢公司资产总额增至173亿元,达到4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武钢股份以每10股配3股的方式,进行配股,武钢集团借此将鄂钢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 但此时的钢铁行情大幅走低,行业性产能过剩和同质化,对此前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鄂钢来说,风险再度加大。 武钢股份2012年报显示,鄂钢注册资本49.98亿元,资产规模178.7亿元,2012年亏损7.73亿元。而期内。武钢股份主营利润亏损3.77 亿元,“也就是说,鄂钢公司的亏损是武钢股份的亏损的主要来源,虽然其新增的股权比例只有22.4%,且尚未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来,但若整体大环境不变化,无论对集团还是武钢股份来说,可能都是一个相对沉重的包袱。”上述分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在同业中,武钢股份的业绩表现相当不错,集团开展的多元化经营也在加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但目前,武钢股份的净利润能够维持微利主要是源于处置资产及政府补贴带来的营业外收入。若大环境持续恶化,武钢能被拖多久也很难说。” 不过,手握绝对的控股权后,武钢对鄂钢的掌控力更强,发挥的空间更大。“无论是方向调整还是后期的各项运作,武钢的话语权集中,很多事情办理的难度减轻。”上述分析人士也指出,如今的武钢在硅钢领域的产能达到年均100多万吨,在市场份额占比很大,其诸多高精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强,若能持续将落后产能淘汰掉,改之上马新产品,现在借着低成本的扩张,做好准备后,还有可为的空间。 而邓崎琳也坦言,作为一家国企,其本身背负的社会责任更重,鄂钢本身规模不大,其在环保、拆迁等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待全面接手后,将不追求产量追质量,转做特钢、优钢等产品。不仅如此,防城港项目已经在建,公司还陆续关停了襄钢和汉钢,为转做高精尖产品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