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 世界各地的许多钢铁制造商都在负现金流的情况下运营,并且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问题。钢铁行业将一直呈螺旋下降的趋势,还是能够面对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持续未来? 我们相信这个行业能够自我改造,通过更改基本的运营方式找到新的成功之路。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欧洲钢铁行业的经验。这些见解对于钢铁行业仍处在发展阶段的地区可能很有价值,例如, 中国。 2. 行业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市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如,印度、巴西、俄罗斯,尤其是中国。贸易壁垒降低和市场透明度提高都使经济更加全球化,资源的获取成为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发展对钢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2000年中国仅占全球钢铁需求的16%。而在2013 年,此份额增长到了47%。 目前年人均钢铁消费量为 500公斤,年均钢铁需求在过去十年翻了三倍。与此同时,2008年欧洲的钢铁需求增长突然停滞,目前的需求水平约为2007年行业需求水平的80%。 产能过剩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最大挑战。目前,行业自身的过剩产能约为3.6亿吨,其中5000万吨在欧洲,1.6亿吨在中国。 在欧洲,高退出壁垒和政府干预允许低效产能存在,而在中国,行业出现了过度膨胀。钢铁过度供给仍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且预测该问题的更正速度将非常慢。这会对钢铁公司的利润带来压力,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对不公平贸易惯例的关注。 尽管经历了短暂的频繁并购时期,钢铁行业的分布并不比1970年代集中。那时和现在一样,世界前十位的钢铁公司占世界钢铁生产量的比例小于30%。钢铁行业的分散本质导致在与高度集中的采矿业进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产能过剩和分散化导致热轧钢卷的价格与铁矿石、硬焦煤和废钢等原材料的成本之间的价差减少。例如,在欧洲,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热轧钢卷的市场价差在过去几十年中每年每吨减少7.5欧元。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都转给了客户和供应商。 价差显著减少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钢铁公司在创造价值方面毫无效率。看下面的全球 钢铁制造商热轧钢卷成本曲线可以解释这一点。曲线中心相对平缓,多数钢铁制造运营之间仅有边际差异,因为其他竞争优势来源与之相比都很微小。为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中生存,许多钢铁制造商被迫按照边际收益销售产品。即使钢铁公司倒闭,多数情况下资产会被另一家公司利用,而产能过剩的影响还会继续。 目前行业的盈利水平远低于可持续水平。在 2012年,以全球钢铁行业的72家公司为例,其中56%在负现金流的情况下运营,而全球行业的平均EBITDA约为10%。这个全球范围的图还隐藏了显著的地区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地区盈利水平最低(中国EBITDA占销售额的百分比与 OECD相比低2%-3%)。 根据 2013年12月McKinsey在OECD钢铁委员会会议上展示的最新研究,行业需要产生约为17%的EBITDA才能确保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即行业可以投资以维持运营并赚取资本成本)。在2013年,没有一家一体化欧洲公司能够实现此EBITDA水平。为了使全球行业能够实现最低边际收益以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根据McKinsey的研究,行业需要去掉3亿吨的钢铁制造产能。 除此之外,钢铁行业越来越受到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相关法律的制约。在欧洲,标准要求钢铁制造商应为环境改善计划不断加大资本支出预算的比例。欧洲已成为CO2排放管理相关法律制定的先行者。欧盟制定了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要求欧洲的钢铁制造商购买 碳排放权。目前全球钢铁生产量中只有 12% 符合确定的 CO2 排放控制要求,但是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势必将推广到全球范围。整个钢铁行业需要表明自己在解决方案之内。 3. 主要经验 钢铁制造商采用了各种业务模式来建立竞争优势。有些公司成为了横跨大西洋的全球性公司,以建立规模经济并利用国际管理能力。而另一些公司充分利用了在高速发展市场中的独特地位,获取低成本的原材料或者关注技术领域。 但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加速了钢铁的商品化,目前行业中很少有公司能够实现可持续回报。很明显,多数业务模式在产生价值方面是无效的。真正的优势只有获取低成本的原材料,而其收益高度依赖于原材料价格与成本。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i) 应对产能过剩 自 1980 年代起,欧洲钢铁行业就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与钢铁需求停滞的双重影响。从中获得的经验可用于帮助解决全球产能过剩的挑战。 欧洲钢铁行业在最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大而痛苦的变革。包括关闭一些过时的工厂、选择性投资提高生产力以及公司合并,例如 Arcelor - Mittal Steel、British Steel - Hoogovens、Thyssen-Krupp以及最近的 Ruukki-SSAB。 在此过程中通常伴随国有工厂的私有化,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1974年,欧盟15国钢铁行业雇用的员工总数达到100万。在1974年到 2012年间,相同国家中钢铁行业的直接雇用人数下降了75%。与此同时,每个工人生产的粗钢吨数从181增长到551。 此范围的变化对依赖钢铁行业的群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通常必须由有关当局解决,但是有些政治利益相关者抵制这一流程,而有些政府甚至颁布额外的法律提高钢铁制造设备关闭的壁垒。 此外,企业只能在竞争规则范围内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企业和政府必须共同协作以应对挑战,包括以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低效产能关闭带来的影响。 ii) 应对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解决产能过剩是一项迫切需要,但是仅仅依靠它并不足以确保钢铁行业的未来。钢铁行业需要定位为 CO2 和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关闭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可以部分解决该问题。但是在欧洲,钢铁公司还开始深入研究钢铁产品与木材、塑料或混凝土等竞争材料相比固有的可持续性。使用生命周期评价 (LCA) 技术,可以在材料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即材料生产、安装、使用和生命终止)评价材料的潜在环境影响。我们的行业必须与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据理力争并赢得支持,将来还要扩展到全世界。 流程创新 在过去,流程创新帮助行业显著地提高了效率和节约了成本。流程创新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行业面对的产能过剩和环保要求的挑战。例如,在艾默伊登的塔塔钢铁公司开发并试运行的HIsarna钢铁制造流程中,铁矿石几乎直接处理成为钢。此技术还可能减少20%的钢铁制造CO2排放。 而且,自2004年在欧洲委员会和欧盟主要钢铁公司的支持下成立ULCOS(超低 CO2 炼钢)联合体后,ULCOS联合体已经对超过 80 种技术的CO2排放减少潜力进行评估。这项工作比以往在任何其他钢铁生产地区进行的任何工作都更加广泛。 4. 主要行动 总之,这个行业可以作出积极的选择来自我改造,通过改变基本的运营方式找到新的成功之路。以下关键行动能够保障钢铁行业的未来: 1. 必须全球性持续减少结构性产能过剩,以使钢铁制造商在正现金流的情况下运营,从而能够采取其他行动。这只能在竞争规则的范围内进行,而且需要政府的支持。 2. 政府需要降低钢铁制造商的退出壁垒,通过积极的工人再培训、推动制造场所的清理和再开发以及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消除不良社会情绪。政府还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在周期低点稳定钢铁需求。 3. 优先关闭高排放且低效的设备产能,改善环保方面的表现。 4. 通过改进产品和使用生命周期评价 (LCA),将钢铁行业重新定位为关键的减少CO2排放的实行者。 5. 持续引入新的创新钢种,进一步减少含钢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能源使用和 CO2 排放。 我们可以利用欧洲钢铁行业的经验,为中国等钢铁行业仍在发展的地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