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遇到一个很好的机遇。”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互联网+钢铁”的模式将改变整个钢铁的经济业态,甚至可能包括整个流程制造。 中国钢铁业的大机遇 干勇口中的钢铁机遇,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的“中国制造2025”分不开。“‘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目标,即中国在2025年要进入全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方阵。”他解释道,“‘中国制造2025’,是让包括钢铁在内的基础产业真正转型升级、进入国际一流,战略新兴产业健康壮大。” 他认为,这对于我国钢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我国钢铁业的实体建设强大,虽然产能过剩,但是装备技术一流,而且工厂的流程布局合理。“我们新建了一批具有三项功能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特点的钢厂,像日本就没有这个机会。日本的钢厂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而我们最近20年建了很多新的钢厂,如首钢京唐、鞍钢鲅鱼圈等。” 据介绍,我国钢铁业在流程方面已经进行了两次革命。一次是“十一五”期间,以首钢京唐为代表的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实现了钢铁产品制造、能源可转化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大功能。另一次是“十二五”期间,在这个流程的基础上把所有物质流和能源流进行协同优化,再建立全过程的数字仿真,进行三级自动控制,包括基础控制、总体控制和上面的整个ERP(企业资源计划)建设。 现在,钢铁行业要转型升级,须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节能环保、稳定质量。“中国制造2025”已经提供了快车道,如何实现具体提升?“要记住现在的形势有变化———由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单一的企业经济体竞争变成了平台经济体竞争,即在工业互联网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构成的一个总体网络制造技术经济服务平台。”干勇强调。 “互联网+钢铁”的平台经济学 从单一的企业经济体竞争转变为平台经济体竞争,干勇委员认为,钢铁行业可以学习马云的阿里巴巴模式,把钢铁企业、供应商、用户、金融机构、技术服务机构、设计机构、贸易机构、物流配送机构等,全部放到一个大平台上,大家共同经营,共同盈利,共享成果。这样的平台经济,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中间贸易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且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更高效地直接服务客户。干勇认为平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供需信息在平台上互联互通。钢铁企业可以把所有的供应商和用户拉到这样的平台上,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采购物料、原料如铁矿石、煤炭,并把钢材直接销售到用户,而不再通过庞大的中间贸易商。 第二,物流配送也在网上解决。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对产品形状、规格、性能、精度、价格等需求信息一目了然,钢铁产品在网上设计好后,由各处设立的物流加工点进行精细加工,并通过网络进行平衡调度,快速安排物流配送。 第三,金融服务机构的加入。金融服务机构集合在平台上,可以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借贷、赊销、保险和技术方案资金支持等业务,实现资金的快速流通和支撑作用,真正实现产融结合。 第四,平台大数据的支撑。技术研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前进行,改变原来那种关门搞研发、研发出来再找用户费力气转化的方式。而且基于快速反应的网络,技术需求方能够挑选出平台上最有研发能力的团队,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迅速开展研发,使技术的开发产业化。 这样,整个钢铁的经济业态较以前完全改变。因为信息量巨大,各种数据都有,各个企业也愿意进入这样的平台。进入这个平台的钢铁企业多了,各自可以根据开放的数据寻求一个产量的最佳平衡点,这也就部分解决了产能过剩和价格稳定等问题。 据透露,目前已经有钢铁企业开始建立这样的平台。“一旦启动,就是一个行业的垂直云,把所有终端的一些资源都集中到垂直云上,终端应用快,成本也节约了。” 不过,干勇坦言,现在要建立这样的平台,难度不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库的建立。因为我国的数据分散,关键、核心数据都分散在个体手里。他认为,如果利益共享机制体现得好,很多人才愿意把分散的数据赶快收集起来,融入到平台经济体里去。 “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已经在自发地组织,在某一个方面收集数据,建立网络跟随平台。我估计未来年轻人会以此作为创业发展方向———建立大数据,融入大平台,这个过程会有10年左右。”干勇总结道:“利用这种大数据的平台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这就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的真正体现,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