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个月的时间,辽宁大型省属国有企业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北特钢”)已出现7次债券违约。
7月19日,东北特钢在中国货币网发布公告称,东北特钢2015年度第二期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债券简称“15东特钢PPN002”)应于2016年7月18日兑付利息,但截至到期兑付日结束,东北特钢未能筹措足额偿债资金,本期债券利息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
“15东特钢PPN002”发行总额为8.7亿元,发行期限2年,主承销商为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本应于兑付日7月18日偿付金额6438万元。
“没有办法的办法”
此前一天(7月18日),已负债四百多亿元的东北特钢被爆出,其金融债务的70%可能将以债转股的方式解决。
据财新网报道,在辽宁省政府方面确定的东北特钢债务处置方案中,要求70%的银行贷款债转股;对于违约的东北特钢债券,则要求主承销银行新兴兑付解决,成为东北特钢债券人,即由主承银行放贷款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5月底,在债权人的要求之下,东北特钢曾承诺“不会进行债转股及不会恶意逃废债”。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玉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当地政府来说,无巨额资金拯救,也无法让其破产,外界传闻的债转股,可能是当地政府“没有办法的办法”。
东北特钢由国家原三大骨干特钢企业——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北满特钢重组而成,主要经营特种钢,实际控制人为辽宁省国资委。虽然东北特钢近年来保持盈利,但利润规模不大,且公司其他应收款较大,资金被占用规模较大且时间较长。
国开行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东北特钢资产总额527.26亿元,总负债达444.73亿元,资产负债率84.35%,公司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
对于企业采取债转股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郑玉春对早报记者表示,债转股的无奈是因为目前钢铁行业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市场十分低迷,金融机构对于该行业已十分谨慎。地方政府和企业是一方的,偌大的一家地方企业,当地政府不可能说关就关,但也没有巨额的资金去拯救,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债转股的方式去给企业输点血,暂时过渡一下,但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郑玉春强调,对于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中经营困难的企业来说,想要利好该行业发展,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退出该行业。但企业不会主动提退出,因为谁都不想让自己公司破产;当地政府也不会主动提,因为涉及地方GDP和政绩。
不过,郑玉春也表示,即便目前的企业想要通过实施债转股的方式来渡过难关,实际上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一方面,国家正在对这一方式进行研究,目前尚未有相关政策落地;另一方面,因现在国资控股的企业有很多上市公司,里面的资本比较复杂,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去产能与债转股
对于东北特钢为何陷入如此困境,中债资信分析报告认为,从2008年起公司大连基地搬迁改造,导致公司债务负担大幅上升,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65.85%持续加重至2010年的87.35%,加上后续又新增大型材厂的投资,近年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84%至85%之间,债务负担重,偿债指标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东北特钢出现今年首次债务违约前几天,前东北特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华在其居所上吊死亡。
政府的态度是债务问题解决的关键。
早报记者19日下午多次致电辽宁省国资委和东北特钢负责对外的新闻部门求证70%债务将采用债转股是否属实,电话均未接通。
郑玉春对早报记者称,债转股本身是兼具减轻企业付息压力、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作用,按理来说会产生一个多赢结局,但对眼下的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来说,操作起来争议颇多。一个企业该不该债转股,该如何操作,现在都尚未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对于去产能与债转股的关系,《人民日报》5月9日头版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指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